注 册 / 登 录

网站导航

结算币种

HKD(HK$)  |  CNY(¥)
TWD(NT$)  |  USD(US$)
CAD(CA$)  |  EUR(€)
AUD(AU$)  |  SGD(SG$)
MYR(RM)  |  IDR(Rp)
GBP(£)  |  KRW(₩)
JPY(円)  |  THB(฿)
NZD(NZ$)  |  BRL(R$)

界面语言

简体  |  繁體  |  English
logo

书摘|让信心跳跃得更远一点

余达心
2025-11-20
7

导语

 

基督教四面楚歌?文化危機與轉化

 

这是一个危机的时代,人工智能正热腾腾地将“美丽新世界”变成现实,人的特质和生活世界却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人与人疏离,市场经济塑造消费人格,理性失陷,反智流行,价值混乱,自然生态危在旦夕。这些文化趋势也正在不可避免地冲击基督教信仰。面对眼前的文化现实,基督徒如何才能不随流而去?如何与当代思潮对话而不退缩,透析文化危机的根本以作出批判,将信仰化成文化更新的资源?  

 

 

点此购买电子书 >>

点此购买纸质书 >>

 

以下内容节选自

《基督教四面楚歌?文化危机与转化》

“超越的放逐与重寻:后现代文化的剖析与批判””

加粗、突出部分为小编所加

 

 

 

 

 

 

为什么西方文化会发展到这个地步?问题出在哪里?是不是否定了启蒙运动的文化理想,问题便可解决?

 

不错,西方文化现时的危机的确与启蒙运动的文化理想很有关系。同时,后现代主义的确针对启蒙运动作出了严厉的批判。

 

然而,后现代主义的批判是否彻底?后现代主义对启蒙运动批判之余,有否同时错置了焦点,且继承了导致问题产生的主要元素,甚至使之激化,以致它的批判反将启蒙运动推至其逻辑结论,使危机深化,并全然披露启蒙运动内蕴的问题?

 

启蒙运动本身其实是非常复杂的,就是在其兴起时出现的“浪漫主义回应”(romantic reaction)也是启蒙运动的一部分。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一部分,用理性分析去批判理性主义,以界定、规限理性的能力范围亦是启蒙运动的一部分:客观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构成部分,主观主义也同样是启蒙运动的构成部分。

 

因此,我们不难看到,后现代主义对启蒙运动的批判,在启蒙运动内部早已有之。我们甚至可以说,后现代主义根本就是启蒙运动精神的发扬与成全。

 

因此,要彻底地批判启蒙运动,以引导西方文化走出现今之困境,我们必须从另一角度去看问题。

 

启蒙运动的主导精神,由康德为它下的定义一语道出:“启蒙运动是人脱离自己一手造成的不成熟心态……不成熟是指人在没有他人的指导下,便没能力运用他的智力。……独立认知!(Sapere Aude!)勇敢地运用你本身的智力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启蒙运动在当时的思想家看来是一种思想解放运动。从什么解放出来?是从信仰权威中解放出来,特别是从中古模式的信仰权威中解放出来。

 

而从信仰权威或宗教建构权威中得解放,启蒙者便须向那令这权威得以成立的理据(legitimation)发出攻击,亦即向基督教信仰与亚里士多德形而上架构结合而成的思想体系加以攻击。有的攻击单针对基督教超自然的信仰而保留亚里士多德的自然主义;有的攻击对两者皆予否定。

 

其中一个重要的结果是启蒙运动思想家否定了超越的实有境界(transcendent realm)。一切知识及有关知识的谈论(discourses)都理所当然地落在自然和人文的“现实”(非超越)领域。没有超越境界,大自然便成为唯一外在于人的存有,也是在某种程度上为人类保留客观参考(objective reference)的境界。

 

因此,在启蒙运动中,客观主义(objectivism)及自然主义是两大重要的元素。然而,否定了超越的境界,否定了超越的主体,启蒙运动最大的转化乃在人发现自己就是主体。面对大自然,人发现自己虽渺小,却可以揭开大自然内在的奥秘。

 

海徳格认为“现代性”最重要的含意乃在人成为主体(subject)。对他来说,“现代”始于人从中古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但“真正决定性的不是人从过往的责任负累中得到释放,而是人本身的本质改变了,人成为主体”。

 

当人了解自己作为主体,他便站在世界以外去看世界,并从自己所站的位置去表达世界。

 

“主体”一词至为重要。海德格解释:“我们理解‘主题’(subiectum)这词汇为希腊文‘本体’(hypokeimenon)一词的翻译。”而“本体”(hypokeimenon)亦即英文substance一词之意。

 

从亚里士多德到笛卡尔,“本体”即是“终极本体”(ultimate hypokeimenon)。所谓“本体”,笛卡尔下了这样的定义:“本体所指的是无须依赖其他任何事物而自存的东西。”

 

因此,当笛卡尔称人为“思想本体”(thinking substance)时,他是清楚地表明人是独立自存的,他不需依附任何在他以外的东西作为他本体的定义。因着人是主体,而“主体”一词作为动词便有“支配”(sub-ject)的意思。

 

人不单自存、自法,人更是主宰、支配大自然的个体。人站在大自然以外看大自然,用自己内在的东西去表达(represent)它,“世界图像”(worldpicture)——将世界化成图像(the world as picture)——便出现了。

 

因此,对海德格来说,“世界成为图像的事实,与人变为存在于一切事物当中的主题这件事,完全是同一回事”。

 

自笛卡尔将人定义为主体/本体以来,他便要面对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人如何跳出他独立而存的状态,去接触外在于他的世界或外在于他的其他主体?独立而存的个体如何与外在大自然进行对谈以达至认知?同时,囿于自我的世界之内,认知主体如何肯定他表达世界的图像就是世界的真象?独立主体如何能与其他主体感通、感应?社会的组成又是倚赖什么?这一连串的问题在过去300多年间一直困扰着西方哲学界。

 

启蒙运动将人定义为独立、自存、自法的主体,因而把人困于单独狭小的天地里,远离客观、超越他却又盛载着他生命的大自然。他与外在的客观世界有一道广阔的鸿沟,是他无法跨越的。他拥有的、面对的只是自己。

 

如此一来,他对超越的感应又再收窄,直至只有对自己直接的掌握,再也没有超越的视野(transcendent horizon)。只有在“超验”(transcendental)的活动上,超越才能保存其意义。

 

“超验”是指意识活跃于自己之上,检视、分析意识本身的活动。过往在历史上人类经历及表达对“超越的感应”(awareness of the transcendent),现今已被“超验感”(transcendental awareness)所取代。

 

没有“超越视野”,现代人只能紧握自我,发挥其主宰自我的创作力,结果是一连串内向的历程。其间有企图突围的,例如康德的超验范畴(transcendental categories)的超越境界,或狄尔泰企图透过剖析不同文化的世界观,总结出一些超文化的普遍结构。

 

然而他们的尝试充其量只能达至 “普遍主体性”(universal subjectivity)或“相互主体性”(intersubjectivity),而未能跳出主体的世界与外在的客观世界连接。

 

过往不少尝试的结果似乎只是一次又一次的绝望,经验主义在20世纪全面崩溃便是很好的例子。我们可以说,后现代主义的极度主观主义实乃出于不断的认知挫败而来的绝望(epistemological despair) 。

 

海德格看得非常清楚,自启蒙运动以来,现代人的困境乃在于对人下了极有问题的定义,且以之观照世事。

 

海德格企图领现代人走出这困境。他为人重新下定义:人——具体存在的人——是与世界连在一起的存有(man’s being as being-in-the-world)。海徳格避开超越的视野,却将人带回更广阔的存在空间。

 

 

然而,海徳格的定义显然是由信心的跳跃而达至的。“人是与世界连在一起的存有”显然是以直观、如实的形式表达的形而上立场。这信心的跳跃为何不可跳得更远一点?

 

我们若说人乃存在于天地间的存有,为何不可以说:人是存在于天地且对天地及生命的奥妙有无穷惊讶的存有?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这种惊讶感是哲学思维的开端,是形而上思维的开端,也是宗教智慧的开端。这惊讶感可以叫人类重拾超越眼界

 

基督教的人观将人置于更广阔的天地——神所创造的天地。因着神是有情的神,祂所创造的天地亦是有情的天地。

 

天地之于人,恒常向人开放并发出邀请,与人的生命联结、互动,以使人臻至更丰满之境界,而人是按神的形像被造的,不是自主、自法的主体,而是像神一样具有自由的立约伙伴。这自由不是自主、自法的自由,而是实现并成全于爱中的自由。

 

人本体的生命是开放的生命。人的真实存在否定了以人为中心的存在形态。在神的创造中,人不能抽离神创造的世界而存活,世界也不是没有人存在的世界。人与世界在本体上联结,相互感通。世界成为人生命内涵的必然部分。如此,人不再孤独地面对自我,人生命的资源也更丰富。同时,人不单只是面对世界,更是面对创造世界的神,与之相互感通。惟其如此,在后现代文化中,人的自困与自我窒息才能得到解脱。

 

 

 

 

 

 

以上内容节选自

《基督教四面楚歌?文化危机与转化》

“超越的放逐与重寻:后现代文化的剖析与批判””

加粗、突出部分为小编所加

 

 

 

基督教四面楚歌?文化危机与转化(简/繁)

余达心

恩道出版社

 

本书是一位资深华人神学教育者真诚而持久的努力。作者多年来心怀忧患意识,深入思索基督教信仰如何回应具体的文化问题,以信仰观照、剖析与回应。书中有探讨西方文化崩溃而致现代思潮涌现的原委,亦有追索生态危机的精神根源,也有我们生活处境的具体问题,盼望引发文化神学上的更多探索和讨论,为真正的转机引入源头活水。 

 

点此购买电子书 >>

点此购买纸质书 >>

1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