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册 / 登 录

网站导航

结算币种

HKD(HK$)  |  CNY(¥)
TWD(NT$)  |  USD(US$)
CAD(CA$)  |  EUR(€)
AUD(AU$)  |  SGD(SG$)
MYR(RM)  |  IDR(Rp)
GBP(£)  |  KRW(₩)
JPY(円)  |  THB(฿)
NZD(NZ$)  |  BRL(R$)

界面语言

简体  |  繁體  |  English
logo

走进庚子教难这段历史:一段灵魂的朝圣之旅|《立于磐石》读后感

读者:木上
2025-09-08
104

 

《立于磐石——庚子教难前后的晋南教会》

 

 

读历史类的书有点像去远方旅行,遇到一个好的旅伴或者导游,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对那个地方的体验。我喜欢旅行,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会避免找一个导游。特别是国内景点常常看到的那些对着喇叭一路喊,手里举着旗,头上顶着遮阳帽的导游。我尊重他们的职业,但是不想听他们讲基本上通过网络就可以找到的那些关于景点的历史人文解读和趣事,也不想陪他们去逛商场和特色超市。而对于历史,从小接受的是被工具化的历史观,在那些意识形态扭曲过的历史教育里感受到的更多是乏味苦闷。所以很长时间里我对于历史是无感的,就像要在国庆假期加入一个旅游团去人山人海的5A级景区一样。

但其实很多5A级景区之所以能够被评级为5A是有道理的。如果选对了时间,特别跟对了导游,那种体验和收获就会很不同。我们去了解历史,是因为我们的神是历史的神,他在通过历史中的作为持续来对我们所处的世代说话。

不了解过去,我们就容易在面对现实的诸多选择和复杂性里面迷路。庚子教难在中国教会历史里面地位和份量,不能用5A级景区来做比较。这段历史里面蕴含着巨大的属灵宝藏需要被今天中国教会所发掘和认识。阅读庚子教难,绝对不同于去海岛沙滩或者烟雨江南的放松,也不是到深山修道院的灵性退修。旅行这个比喻也许就到此为止。要面对那段历史带给内心的冲击,用朝圣的心态是更合适一些。

我比较难表述这种冲击给我个人生命带来的影响。但是读完《立于磐石》之后不久,我就通过朋友约了亦文老师线上聊了一会儿,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当面感谢她这么用心写了这本书。她应该是用敬拜的心来写成这本书的,而我是读完以后才意识到自己灵魂经历了一次朝圣之旅。很感恩能够读到这本书,很感恩朝圣之旅上有这位带路的圣徒。

 

 

亦文老师所用的材料大部分来自于内地会宣教月刊的内容。要在合理的篇幅里面把这段厚重历史里沉淀的大量资料梳理好来帮助读者阅读反思,这其实非常需要写作智慧。作者选择的方式是先确定一些不同的视角然后组织相关材料来叙述,这个过程里面她没有刻意强调某一个视角。但是读者会自然跟随着这些不同视角来认识到历史事件和相关解读的多面性丰富性。

读者中有关心本土教会的,会看到本土教会当时成长的身量和灾后重建圣徒灵性的挑战;关心妇女宣教士的,会从相关材料和事件的叙述里面注意到教难背景下这样一个宣教策略所面临的道义责难和代价;关心政教关系的,不管是在中国本土这方还是英国那方,都可以看到宣教机构和教会领袖在悲痛中处理这复杂多变的关系里所展现出来基督的柔和美善;关心属灵领导力的,毫无疑问在这本书里面可以触摸到那一代领袖身上所负的轭对他们带来的消耗压力和他们在邪恶黑暗面前活出来的道德勇气和属灵能力。

 

 

作者一定是用心花了时间来深思所获得的材料,才能够把这些都有机组织起来进行流畅地叙述。当读者带着各自的关注点来沿着叙述的脉络往前,既不会迷路,也不会感觉被剥夺了探索求问的主动性。本书还有一个非常有智慧的处理就是在每一个选定视角的叙述之后,作者会附上一些点评。这些点评是简洁的,既帮助读者来聚焦反思所读过的内容,又做到点到为止刚刚好的程度而不会喧宾夺主。

亦文老师的文字是温暖而又克制的,完全避免了属灵正确的说教煽情。这种分寸感应该和亦文老师的历史学修养有关,不过我相信这里面还有来自于她对于那段历史的敬意和对于读者的信任和尊重。做为读者,当我感受到这种的信任和尊重时,心里面好像在接受作者要给我们这一代人的一种历史托付。认识到这种托付,感受到那种份量,是我这次朝圣之旅最大的收获。

亦文老师说这是一本小众的书。毫无疑问这也是一本对读者有要求有门槛的书。但随着中国教会开始更多认识理解宣教,并主动起来回应神的托付时,我相信这本书会有长尾效应,会找到属于她的读者群。愿这些读者的生命和书中这段教难的脉络联结上之后,可以沿着神在历史根系之中为了中国教会铺设的宣教路径去到更远的地方。

 

 

 

《立于磐石——庚子教难前后的晋南教会》

亦文

恩道出版社

 

庚子教难,山西教会是重灾区;而宣教团体中,中国内地会的损失最为惨重。从教难的重创中恢复,是一个极为艰难的过程。到1905年,内地会山西禾场(晋南地区)又接近教难前的状态,不禁令人想起主耶稣所说的:“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此中经历知多少?后人又能从中看见神怎样的作为? 

 

本书编译自宣教月刊《亿万华民》(China’s Millions)1898–1905年各期的相关内容,加以导读分析,是上述历史非常宝贵的中文史料。书中描绘教难前晋南教会的风貌和宣教后方的支持,记录教难后宣教士们的声明、反思、追忆与感言,也展现了内地会宣教士们在重返禾场后一步步重建教会的历程。 

 

昔日《亿万华民》以英文真实细腻地记录中国内地教会的拓荒与发展,长达77年,犹如史诗。今日史海捞珍,愿宣教史上的生命见证流传至远。 

 

购买电子书 >>

购买纸质书 >>

1 赞